寫給學校心理學用的報告,但是同時也對這本書很有興趣
經過了好久的思考後才寫下來的摘錄和心得。
《質數的孤獨》
保羅‧裘唐諾Paolo Giordano
生於1982年,目前正在攻讀粒子物理學博士學位。2008年一月於義大利出版處女作《質數的孤獨》,兩年內售出逾34國版權,全歐暢銷逾500萬冊,贏得五座文學獎,成為該獎項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得主。得過該獎項的都是義大利重量級小說家,包括安柏托‧艾可、《週期表》作者普利摩‧李維。
譯者:林玉緒
出版者:寂寞出版股份有限公司
初版日:2009年12月
閱讀原由:
我和這本書其實在一年前就已相遇,那時是2010年的夏天,它正好放在誠品的推荐書架上,我還記得是在板橋的誠品,我被標題給吸引了,那時候好像翻譯成《質數愛情》,我想愛情跟質數有什麼關係呢?一個如此理性一個如此感性,便拿起來翻了下…
沒想到一開頭,兩個男女主角小時候發生的悲劇便吸引了我,從小殘缺便深深影響了他們的一生,那時我因為手頭不夠闊綽,也沒有買這本書的打算,看完開頭的悲劇便和朋友離開了。
但是艾利契和馬提亞的幼年陰影卻像我自己親身經歷過的那樣,在我心中烙下了磨滅不去的痕跡,我記得這些劇情,開始猜想他們長大後的發展會是怎樣?小時後的傷痕會因為年紀而改變多少?或者根本沒有改變?
之後又過了段時間,就這樣猜想,直到我遺忘它,然後我又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,於公館的茉莉二手書店找到它,幾乎九成新以上的狀態,要價只有當時的一半,手頭也算有餘,於是我隔了一年才將這本書給放進我的背包裡。
本書大要
年幼的艾莉契(女主角)討厭滑雪,但父親卻想讓她成為滑雪選手,一次慘痛的意外讓她跛了條腿,甚至連父女間的關係也一同粉碎。
而年幼的馬提亞是個天才兒童(男主角),與他是雙胞胎的妹妹卻是個智能障礙,他從小就得開始照顧妹妹,因此無法參加同學的生日宴會,在第一次被邀請的時候,他為了不想丟臉就把妹妹丟在公園,因此弄丟了米格拉…從此他開始以自殘的方式懲罰自己。
長大後的兩人在初中相遇,艾利契遭受青春期同學的欺負而得到厭食症,而馬提亞則是被同性戀朋友纏住,在一次生日宴會上他兩相遇,察覺彼此身上有同樣的氣息而被吸引。
經過青春期後,他們的關係變得曖昧不清,艾利契的母親病危,她放棄大學學業,當個不稱職的攝影師,而馬提亞則是順利地得到了一連串的滿分,還能前往北歐當個數學研究生,一封邀請信讓他們的生命岔開。
分別之後,艾利契結婚了,卻因為厭食症營養不良而不孕,馬提亞開始事業有成,但是在艾利契與先生吵架後寄來的照片信件又讓他立即返回義大利,最後兩人還是說不出真正的想法,無疾而終。
佳句精選:(我一直翻閱這本書,試圖在不看它的時候抓住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部份)
當米格拉(馬提亞弄丟的妹妹)二十七個月大,還無法說出一個完整的字的時候,爸爸原本的大笑變成了一種勉強的微笑。她甚至連「媽媽」「大大」「睡覺覺」或「汪汪」都不會說。她那些含糊不清的喊叫聲,彷彿來自一個非常孤獨又荒涼的地方,每一次都讓父親聽了不寒而慄。
「可是我不想再看到這個刺青呀!」
「妳會習慣的,最後妳甚至感覺不到它的存在。」
「怎麼可能?它會一直在那裡,就在我的眼前。」
「正是!」馬提亞說,「就是因為這樣,你才會再也看不到它!」
事實上,艾利契根本迫不及待想讓他知道她會打領結。父親在她小時候就教過她,早上她會把領帶放在艾利契的床上,然後在出門之前經過她的房門,問她:「我的領結打好了嗎?」艾利契就會跑上前去,手上拿著已經打好領結的領帶。這時父親會把頭低下來,雙手在背後交握,彷彿正在向女皇鞠躬似的。然後她把領帶套在父親的脖子上拉緊,並稍微調整一下。最後她父親會說:「打得非常好!」不過在那場意外發生之後的某天早上,艾利契的父親發現他放在女兒床上的領帶仍然原封不動,於是從那次開始,他就一直自己打領結,這個父女之間的小小儀式就這麼消失了,就像其他很多事情一樣。
大約一年前,他(女主角的父親)開始出現遺忘的症狀,有一天晚上,他第一次把索蕾塔(女管家)與斐蘭達(女主角的母親,已故)。他把索蕾塔拉到懷裡,想要親吻她,就像對待他太太一樣,逼得索蕾塔只好在他的臉頰上輕輕地打了一下耳光,而他的反應竟然是像個小孩子般啼哭吵鬧。隔天,他完全不記得,卻隱約感覺有哪裡不對勁,似乎時間的韻律節奏有一處中斷了,他只好去問索蕾塔發生了什麼事。她試著不去回答,把話題岔開,可是他卻不肯罷手,一直追根究底。當這位女管家說出事實真相時,他的表情變得暗沉,點點頭,然後低聲說了句:「對不起!」便轉身走回自己的書房,關在裡面直到晚餐時間,既不睡覺也不做任何事。他就這樣坐在書桌前,兩手平放在胡桃木的桌面上,試著重建他記憶磁帶中遺失的那一個段落,卻是徒勞無功。
她寄給他一張照片,跟他說:「回來這裡!」他就像彈簧一樣跳了起來!一封信就讓他們再次聚首,如同另一封信讓他們彼此分離一樣。
疑句說明
嚴格來說這本小說並沒有什麼過難的用詞,最多最艱深的就是什麼數列、函數之類的…但有些必須要講明的就是作者使用到的關鍵名詞。
前意識(pre-conscious),指潛意識中可召回的部份,人們能夠回憶起來的經驗。它是潛意識和意識之間的中介環節。
※ 義大利的藝術教育分成兩階段,第一階段為小學五年與初級中學三年;第二階段則為高級中學五年。
※ 義大利大學中的考試,滿分為三十分。
黎曼zeta函數為德國數學家黎曼於1859年發表的論文。
閱讀感想
有一種很深沉的感覺,就像書中形容的那樣:像是陳年老酒的澱漬一樣,積成厚厚一層,沉在胃的底部。
書中結局嚴格來說不算是真正的結局,長大後的兩人分隔兩地,馬提亞到了北歐當不結婚的數學講師,艾利契則是留在家鄉,當個不稱職的攝影師,離了婚。
小時後的創傷會影響人的成長過程,馬提亞搞丟了自己的妹妹,以為她死了而開始以自殘來處罰自己,但他最後還是靠著數學的天才而得到了個不錯的工作,同事也開始介紹女伴給他;艾利契則是帶著滑雪時弄跛的腳坎坷地在人生的路程上爬行,青春期被欺侮而得到厭食症,甚至導致她的不孕…都是小時後留下的極大精神創傷。
但他們最後重新爬了起來:馬提亞看著北歐的日出,紫紅色的光芒,決定總有一天要接父母來這兒看這美麗的日出,讓他們換個環境,不再沉溺於失去女兒的痛苦,並且願意接受朋友介紹給他的女同事。
而艾利契坐在馬提亞弄丟妹妹的河邊,想著以前有著對方她能夠站起來,但是這次他走了,她的老公也和她離婚了,這次只有她一個人,她還是可以站起來。
分明相愛,可是卻因為背負的罪惡感還有創傷太重而使中說不出口,不斷地隱瞞、吞下想說的話,而造成感情上的錯失…就像文中所描寫的「孿生質數」那樣子,數學家稱之為孿生質數,這是一對彼此非常接近的質數,幾乎是緊緊相鄰,但它們之間總是會存在著一個偶數,讓它們無法真正地碰在一起,例如十一和十三、十七和十九、四十一和四十三這些數字。如果有耐性地一直數下去,將會發現這種孿生質數變得越來越少見,越來越常碰到的是孤立的質數,迷失在全是由數字所組成的安靜、整齊的空間裡。接著你會很痛苦地意識到,孿生質數一直要等到意外事件發生的時候才會碰在一起,而它們真正的宿命是註定一輩子孤獨。
於是結局也就這樣定案了:它們永遠會緊抓著彼此,但是之間永遠會隔著一個數字。
人與人的距離可能沒有這麼遙遠,但是真愛的距離有可能就會這麼痛苦,當你愛上一個人,也許彼此都知道彼此的愛意,但是卻因為種種原因,說不出口或者有什麼尷尬、苦衷,一輩子就只能透過身旁伴侶的肩膀,側眼默默看著對方。
有什麼樣的孤獨比這樣還有美感呢?
我認為這有點像是柏拉圖式的愛情,精神性、至高性,無肉體性慾的愛情,碰觸不到彼此,卻明白對方的心意…即使中間有座永遠橫跨不過的鴻溝。
自我介紹
NISIN寧欣
漫畫家、寫手、繪手、圖文作家
偶爾會翻譯和到處吃東西
合作邀約:anniehan780221@gmail.com
- Dec 06 Tue 2011 15:12
質數的孤獨★讀後報告(心得)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